top of page


星島日報 - 情緒與情意學習(下)
「香港情意學習會議及工作坊——新常態下培養未來學習者的關鍵」會議中,有多位專家及教育工作者分享如何向學生及社區推廣情意和品德教育,筆者在此向大家分享其中兩個: 香港大學林瑞芳教授介紹了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的「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在背景多元的學校推動靜觀教育和建...
2022年2月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星島日報 - 疫情下的校園
原以為「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於本港趨向穩定,不少學校陸續恢復全日上課,學生的校園生活回歸正常。沒想到上月Omicron變種病毒流入香港,學校的防疫警號再次響起。聖誕及元旦假期後,學校正進行第一學期考試,校方加強防疫措施,每日清潔和消毒課室及校園,並加設十多個課室作為試場...
2022年1月12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星島日報 - 英語一日一詞學習手冊
近年來,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是教育工作者熱切關注的議題。英語作為世界語言之一,在國際和學術界佔有主導地位,英語能力對學生日後升學及就業發展十分重要。在英語學習上,本校致力讓內地新來港、非華語及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無礙地吸收知識,提升英語能力,以迎合未來發展需要。...
2021年12月2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星島日報 - 學界毅力行
「學界毅力行2021」是一個讓學生、家長、老師、校長和校友組隊行山的學習體驗活動,於三個月內分階段完成麥理浩徑第一至第九段,全長一百公里。毅力行為學生提供一個挑戰自我的機會,通過團隊合作及師生相伴的支持,以遠足建立運動習慣,強身健體,同時考驗參加者的毅力精神,並將之薪火相傳...
2021年12月22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星島日報 - 聯繫未來的生涯規劃(下)
原以為「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於本港趨向穩定,不少學校陸續恢復全日上課,學生的校園生活回歸正常除了在學科課程融入生涯規劃元素外,學校亦參與了外間機構的不同計畫,進一步培育學生的才能,例如本年度與Seed Foundation合作,將於下學期為學生提供雲計算課程訓練(Clo...
2021年12月15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邀請慈善家任「星級導師」伍少梅校長:讓學生親身體驗何謂品德
品德永遠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價值。伍少梅中學致力培育每一個同學,希望他們成為最值得自己尊重、欣賞的人。 Moralit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human being because it helps shape the ethical...
2021年12月1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星島日報 - 聯繫未來的生涯規劃(中)
筆者作為校長,十分重視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除了將生涯發展的概念和實踐逐步納入學科課程外,更根據學生的需要和未來發展的趨勢打造有利學習的校園環境,以全校參與的模式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和培育他們成為未來人才。 通過生涯規劃課的調查,了解學生希望發展的興趣和路向,討論學生需要掌握的...
2021年12月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星島日報 - 聯繫未來的生涯規劃(上)
「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畫」是香港首個結合跨界別資源的生涯探索計畫,致力連結學校、社區和商界,為青少年建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涯發展體系。計畫將「香港生涯發展自評基準」(HKBM)引入學界,編訂了一套配合本港教育體制的十項基準,為學校提供一個有系統的自我增值和改善工具,以推動優...
2021年12月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為學生儲蓄幸福
香港學生幸福嗎?你我心中有數。香港教育制度強調分數、着重考試,學生從小被教育以成績證明自己的價值,學校變成競爭的場所,汰弱留強的環境,令他們承受很大的學業壓力。壓力之下何談幸福?過往教育改革曾提出的「愉快學習」、「全人發展」和「求學不是求分數」等目標,似乎漸被遺忘。筆者認為...
2021年11月24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星島日報 - 實踐未來教育的藍圖(二)
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教育工作者深知傳統教育已不足以應付未來社會的各種問題,因此兼負着未雨綢繆的使命,紛紛投身探索、研究和引入創新教育的行列,以培育我們的青少年掌握未來必備的能力。跨科學習是近年流行的創新教育模式之一,亦是另一種發展知識的可能性。不少學校積極推動跨科學習,...
2021年11月10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星島日報 - 實踐未來教育的藍圖(一)
近日,伍少梅中學迎來喜訊,學生彭炫康、殷偉濤和莊啟維憑「智能認藥機」贏得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畫社區創科編程馬拉松的「網上—我最喜愛創科作品」,全校師生同賀獲獎。智能認藥機利用AI鏡頭辨認藥物,以短訊將藥物資料發送到使用者的手機,希望減低老人家吃錯藥的風險。比起獲獎,同學對於作...
2021年11月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星島日報 - 培育未來人才的三個「I」(三)
美國工業設計師派翠西亞.摩爾(Patricia Moore)於一九七九年進入知名設計公司任職,她在一次討論雪櫃設計的會議中提出一個問題:「我們不能設計讓有關節炎的人也能輕易打開的門嗎?」卻換來上司如此回應:「我們不為『那些人』設計。」這件事令摩爾深深不忿,她決定喬裝成老人,...
2021年10月27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星島日報 - 培育未來人才的三個「I」(二)
你一定聽過愛因斯坦的名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但你在求學生涯中似乎難以領略到這句話的真諦,甚至對此存疑。畢竟在傳統教育下,只有掌握知識才能在考試中取得高分,而且考試又不考「想像力」和「創意思維」,因此不被大家重視。愛因斯坦的說話是否已經不合時宜且不切實際?...
2021年10月20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星島日報 - 培育未來人才的三個「I」(一)
各位老師,你的教學生涯一定曾遇過無心向學的學生吧?上課時看着他們只有軀殼而靈魂不知所終的模樣,實在令人困擾。但筆者相信,老師是不會任由這些學生在學校虛度光陰的。 成功的教育和未來人才的培育,要訣是三個「I」——「Inspire」、「Innovate」和「Impact」。老師...
2021年10月1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星島日報 - 捉夢.築夢
世界已邁入科技主導的時代,現今青少年該如何裝備自己,迎接這不可抵擋的趨勢,在未來社會擁有一席之地? 本校最新開設的「未來教室」——iLab創新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人工智能、數據科學、編程等科技訓練,讓學生從中學階段開始學習先進的科技知識和了解大數據對日常生活及未...
2021年10月6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星島日報 - 擁抱挑戰邁向成功
人們常說「人生像是一場馬拉松」,我們除了要不斷向前跑之外,在奔跑的途中亦不能隨便放棄。這看似老生常談,但當我們換個角度來看,想必有另一番體會。 一九八四年的東京馬拉松比賽,一個寂寂無名、第一次參加大賽的小伙子,竟然拿到冠軍!在場的人均無不感到驚訝。賽後,很多記者一擁而上訪問...
2021年9月16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星島日報 - 一位好老師
「你相信教育是為了成就每一位青少年的生命,而並非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嗎?」「你願意通過聆聽和陪伴,並運用專業知識,把青少年所隱藏的潛能和優勢釋放出來嗎?」「你決志委身教育事業,並與我們的專業團隊一起實踐以人為本的教育工作嗎?」...
2021年9月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星島日報 - 迎來九月新氣象
今天是九月一日開學日,也是學童一個新的里程碑。經歷持續的停課,不論家長或老師也會真切明白,一個校園能夠帶給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實與通過視像學習無可比擬。我們能夠在校園環境共同學習,不但可提升學生的學科知識,更重要是讓學生通過群體學習,內化優良的行為、態度及價值觀念。再者,校園...
2021年9月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馬拉松故事啟發分階段設目標 伍少梅中學校長︰培養鬥心與意志
每個人都有潛能,只要立定心志,堅持不懈,循序漸進,目標都能達到。我們就是這樣與學生同行,陪伴和支持同學一步一步地邁向成功。 今天是中一統派位公布結果的日子。祝願各位小六同學都能找到一所最適合你們自己成長需要的學校。 詳細內容:鏈結
2021年7月6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