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教育理念

陳嘉駿老師

「理智、宗教、仁愛」是慈幼會提倡「預防教育法」的三條重要支柱,亦是我面對學生時的三個重要信念。
回想自己中小學一直在天主教學校成長,不過除了在學期間到過香港仔工業中學參觀數次之外,幾乎未曾接觸過慈幼會的學校,更遑論其教育理念。直至身處其中,得到各神長、先輩的指示教導,才能管中窺豹,略知一二。
        慈幼會會祖鮑思高神父出身寒微,曾在農村生活,也深深了解工業革命後,孩童缺乏教養,終日流連街頭無所事事的問題。故此創立以培訓青年為任務的慈幼會,為貧苦無告的青年提供服務,以「人人皆可成聖」的信念,鼓勵他們成為熱心教友,良好公民。時空一轉,來到廿一世紀的香港,縱然物質生活大幅改善,然而年輕人面對社會種種挑戰,他們的無力感、對幸福的渴求,實在不比二百年前的都靈孩子少。
        從教學的層面看,「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天職,教導學生學科知識,授予學生各種技能,培養學生以理性面對日常生活事務的態度,為我而言是在教室內的首要任務。透過不同的進修機會,讓我有機會接觸不同的教學法,同時增進自己的學養,能使我在教室內,有信心將需要傳授的知識確切地交到學生手中,更進一步,我希望同時能為學生打開對於宗教與中文的興趣之門,主動接觸相關的知識,成為有學養,有道德的青年人。
        鮑思高神父曾表示,要理解學生的真面目,理想的地方是飯堂與操場。離開課室,教育並沒有休止。本校學生未必對學習擁有濃厚興趣,不過在課室以外,倒也讓人發掘出他們的真性情、真本領。在學校的瞻禮活動中,我安排同學參與幕前幕後的籌備工作,寄望藉此發掘他們的興趣。同時,每次瞻禮開始前,我堅持要求場內所有工作人員放下手上工作,一起團聚祈禱,讓學生明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只有依恃天主,懷抱希望,盡力做好工作,天國離我們並不遠。
        作為學校輔導組的成員的經歷,我明白我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每日帶著不同的經歷,一同在那數百呎的房間內渡過幾小時。學生內心對生活、對家庭、對友情、對學業,或許有很多怨懟。作為一位公教教師,我明白只向他們揭示天國的道理,未必能啟發他們。「凡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 我設法讓自己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了解他們的困難,引導他們解決自己的困難。愛不可只用言語,也應讓對方感受得到。上年度,我特別與同班的同學一起探訪了一位獨居的同學,不只為了解他的困難,更希望讓他明白人間有情,守望相助的重要。

3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