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華語中文課程
非華語學生既以香港為家,便需要具備一定的中文能力,方能融入本地社會生活,擁有更好的發展機遇,盡展所長。我校於發展非華語學生中文教學上投放大量資源,設計適切的校本教材,期望使非華語學生在學習中文時更有成效。
1. 課程設計
1.1 理念與目標
本校的非華語中文教學旨在讓少數族裔融入社會,為非華語學生在香港的學習生活提供重要的語言基礎,並且透過中文學習,讓非華語學生認識及瞭解中國文化,促進全人發展。
1.2 照顧學習差異



非華語學生由於種族、入學年齡、居港年期等差異,使他們的中文程度有著顯著的分歧。因此,本校按學生能力跨年級分成四個程度,設計校本課程授課,確保課程切合學生學習能力及需要。


1.3 融入社會
初中的課題著重日常溝通及生活化的題材,使學生能累積足夠的常用詞彙,協助學生更容易融入本地社會生活。高中課程則設有職業中文校本課程,針對學生的興趣及需要,教授職場常用的字詞,全面照顧學生將來在香港長期居留、升學或就業的需要。






2. 教學資源
2.1 「一日一詞」學習手冊
教師團隊為照顧非華語學生學習需要,編撰「一日一詞」學習手冊,配合學校課程設27個單元,涵蓋生活中各類常見字詞。每組詞語包含中、英、烏都語三種翻譯,並設有中英對照的例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2 中文字母輸入法
本校在初中課程加入「中文字母寫字口訣」,將中文字拆分成21個中文字母,幫助學生記憶字形和筆順,更有效率地學習中文。


3. 多元化教學模式
3.1 mLang
mLang是協助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教學工具,提供讓學生實境學習的機會,由老師依據學校的中文課程設計教學活動,結合文字、錄音及圖像,有助學生建構大量詞彙,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奠下穩固基礎,提升教學效能。



3.2 聯校文化體驗活動
本校聯合三間友校舉辦文化體驗活動,旨在讓學生對香港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亦能夠擴闊學生的生活圈子,使他們更容易融入本地生活。


4. 學科成績
4.1 GCSE成績
過去三年,我校學生於GCSE 考試的成績相當出色,每年平均有六成半以上同學考獲 A 或以上的成績,合格率逾九成半。

(學生在GCSE取得佳績。)
5. 專業團隊
5.1 香港大學專業支援計劃
本校與香港大學合作,透過香港大學支援服務,結合具研究基礎的教學法和課堂實踐,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
5.2 教育局語文教學支援組
本校與教育局語文教學支援組合作,根據教育局的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優化課程,為教材筆記訂立清晰的學習及評估目標;並調適華語教材,讓非華語學生融入主流課程。

(教育局語文教學支援組陸中玉女士與教師團隊。)
5.3 教師資歷
專業教師團隊已有十年教授非華語學生經驗,更有超過七成教師曾接受專業非華語教學培訓,學校持續推動中文科教師教授非華語學生的專業發展,提升整體教學水平。


(教師團隊曾發表論文,收錄於林偉業博士主編《面向中文學習者的中文教學-理論與實踐》中。)